“無可無不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可無不可”全詩
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見火。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
鳳姿既出世,天意囑在我。
奇哉子淵頌,無可無不可。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聞知己入翰林》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知己入翰林
天驥頭似鳥,倏忽四天下。
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見火。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
鳳姿既出世,天意囑在我。
奇哉子淵頌,無可無不可。
詩詞中文譯文:
聽說知己即將進入翰林院,
他的神采如天馬,頭形像鳥,短時間內遍及四方天下。
他的地位崇高如南方的金色山桃,燃燒著火焰卻看不見煙。
我的兩位知交,突然被召立在皇帝左側。
他們的鳳姿已經出世,命運寄托在我身上。
哇,子淵的名篇啊,沒有什么是不可的,沒有什么是不合適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文學家貫休寫給他的朋友知己進入翰林院的祝賀之作。貫休在詩中展現了對知己的高度贊揚和喜悅之情。
詩中的“天驥頭似鳥”形容知己的氣質和神采動人,就像是一匹天馬,頭部又像鳥一樣,迅速傳播到四方天下,顯得非常引人注目。
接著,“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見火”形容知己的地位高崇,如同南方的金色山桃一樣珍貴。他在高位上卻能燃燒著火焰卻看不見煙,暗示了他的高尚品質和無私奉獻。
詩的后半部分,貫休表達了對于知己的朋友進入翰林院的喜悅之情。他提到自己的兩位知交被召立在皇帝左側,象征著他們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他們的“鳳姿既出世”,意味著他們的才華終于得到認可,命運也托付給了貫休。
最后,貫休稱贊了朋友子淵的詩篇,稱之為“奇哉子淵頌”,表示贊嘆之情。他認為這篇名篇無所不能,沒有什么是不可的,沒有什么是不合適的。
整首詩充滿了對知己朋友成就的喜悅之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知己的卓越才華和地位,傳遞了友情和贊美之意。同時也展示了貫休對詩詞的熱愛和對朋友成就的期待。
“無可無不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zhī jǐ rù hàn lín
聞知己入翰林
tiān jì tóu shì niǎo, shū hū sì tiān xià.
天驥頭似鳥,倏忽四天下。
nán jīn sè rú shèn, rù huǒ bú jiàn huǒ.
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見火。
wú jiāo èr míng shì, jù lì yú dì zuǒ.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
fèng zī jì chū shì, tiān yì zhǔ zài wǒ.
鳳姿既出世,天意囑在我。
qí zāi zi yuān sòng, wú kě wú bù kě.
奇哉子淵頌,無可無不可。
“無可無不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