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唐教坊曲名。按段安節《樂府雜錄》,《天仙子》本名《萬斯年》,李德裕進,屬龜茲部舞曲。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取以為名。
此詞有單調、雙調兩體。單調始于唐人,或押五仄韻,或押四仄韻,或押兩仄韻三平韻,或押五平韻。雙調始于宋人,兩段俱押五仄韻。
唐教坊舞曲。段安節《樂府雜錄》:“龜茲部,《萬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進。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薄督饖Y集》入“歇指調”,所收為韋莊作五首,皆平韻或仄韻轉平韻體?!痘ㄩg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韻單調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韻?!稄堊右霸~》兼入“中呂”、“仙呂”兩調,并重疊一片為之。
唐教坊舞曲。段安節《樂府雜錄》:“龜茲部,《萬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進。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薄督饖Y集》入“歇指調”,所收為韋莊作五首,皆平韻或仄韻轉平韻體?!痘ㄩg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韻單調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韻?!稄堊右霸~》兼入“中呂”、“仙呂”兩調,并重疊一片為之。
天仙子詞牌名古詩詞(49首)
1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4
《天仙子·躑躅花開紅照水》 唐·皇甫松
晴野鷺鷥飛一只,水葓花發秋江碧。
劉郎此日別天仙,登綺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青歷歷。
躑躅花開紅照水,鷓鴣飛繞青山觜。
行人經歲始歸來,千萬里,錯相倚,懊惱天仙應有以。
9
《天仙子(別渝州·仙呂調)》 宋·張先
醉笑相逢能幾度。
為報江頭春且住。
主人今日是行人,紅袖舞。
清歌女。
憑仗東風教點取。
三月柳枝柔似縷。
落絮盡飛還戀樹。
有情寧不憶西園,鶯解語。
花無數。
應訝使君何處去。
11
《天仙子(鄭毅夫移青社·中呂調)》 宋·張先
持節來時初有雁。
十萬人家春已滿。
龍標名第鳳池身,堂阜遠。
江橋晚。
一見湖山看未遍。
障扇欲收歌淚濺。
亭下花空羅綺散。
檣竿漸向望中疏,旗影轉。
鼙聲斷。
惆悵不如船尾燕。
14
《天仙子(觀舞·般涉調)》 宋·張先
十歲手如芽子筍。
固愛弄妝偷傅粉。
金蕉并為舞時空,紅臉嫩。
輕衣褪。
春重日濃花覺困。
斜雁軋弦隨步趁。
小鳳累珠光繞鬢。
密教持履恐仙飛,催拍緊。
驚鴻奔。
風袂飄飖無定準。
15
《天仙子(公擇將行·般涉調)》 宋·張先
坐治吳州成樂土。
詔卷風飛來圣語。
親輿乞得便藩歸,瑤席主。
杯休數。
清夜為君歌白苧。
花接舊枝新蕊吐。
造化不知人有助。
看花歲歲比甘棠,嘉月暮。
東門路。
只恐帶將春色去。
18
《天仙子(次富季申韻)》 宋·李彌遜
飛蓋追春春約佇。
繁杏枝頭紅未雨。
小樓翠幕不禁風,芳草路。
無塵處。
明月滿庭人欲去。
一醉鄰翁須記取。
見說新妝桃葉女。
明年卻對此花時,留不住。
花前語。
總向似花人付與。
20
《天仙子(代人送希文)》 宋·呂渭老
樓下轆轤橫露井。
樓上嬋娟開曉鏡。
下樓難忘上樓時,風未定。
帆不正。
簌簌珍珠揮塵柄。
眉上新愁吹不醒。
別酒未斟歌未忍。
雪中梅下定重來,煙暝暝。
腸寸寸。
莫放笛聲吹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