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成語故事
安居樂業
心曠神怡
小心翼翼
無可奈何
高山流水
畫龍點睛
嘔心瀝血
爭先恐后
哄堂大笑
興高采烈
愛屋及烏
狐假虎威
妄自菲薄
百發百中
刻舟求劍
一絲不茍
不恥下問
入木三分
九牛一毛
囫圇吞棗
杯弓蛇影
叱咤風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恃無恐
如火如荼
民不聊生
此地無銀三百兩
臥薪嘗膽
千鈞一發
差強人意
樂不思蜀
聞雞起舞
破釜沉舟
如釋重負
剛愎自用
欲蓋彌彰
神機妙算
朝三暮四
杞人憂天
胸有成竹
誠惶誠恐
亡羊補牢
乘風破浪
越俎代庖
狡兔三窟
門可羅雀
刮目相看
如雷貫耳
以身作則
安然無恙
廢寢忘食
弄巧成拙
侃侃而談
司空見慣
滄海桑田
義無反顧
自慚形穢
四面楚歌
一籌莫展
不屈不撓
開卷有益
撲朔迷離
望洋興嘆
躊躇滿志
后生可畏
義不容辭
杯水車薪
口若懸河
盛氣凌人
指鹿為馬
家喻戶曉
萍水相逢
茍延殘喘
三顧茅廬
濫竽充數
不拘一格
車水馬龍
按圖索驥
有志者事竟成
為富不仁
狼子野心
不可救藥
瓜田李下
名不虛傳
守株待兔
貪得無厭
炙手可熱
五十步笑百步
李代桃僵
竭澤而漁
眾志成城
趾高氣揚
生靈涂炭
負荊請罪
天衣無縫
怒發沖冠
狼狽不堪
兔死狗烹
手不釋卷
奮不顧身
成語故事大全(共4000個)
-
1
按兵不動
- 【典故】春秋末,晉國東部的衛國是個弱小的諸侯國。被迫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聽命于晉國,不住地給晉國進貢財物。當時任國君的衛靈公不愿長久處于屈辱的地位,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與晉國斷絕了關系。晉國執政的卿趙鞅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 ......
-
2
安步當車
- 【典故】有一天,齊宣王要召見賢士顏斶,就對他說:“顏斶,你過來?!睕]想到顏斶竟然回了一句:“大王,你過來吧!”齊宣王聽了,頓時臉色發青,大怒的說:“你這是什么態度,是君王高貴呢?還是賢士高貴?”顏斶從容的說:“自然是賢士高貴,這是有歷史為證的。從前 ......
-
3
安不忘危
- 【典故】我國最早的一部占卜書《周易》關于吉兇禍福有深刻的論述,特別在治國方面的解釋是相當深刻。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應該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只有這樣,才能使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才能得以保全。 ......
-
4
愛才若渴
- 【典故】明末大學士王錫爵的孫子王時敏從師于“江南第一書畫家”董其昌,書畫方面大有長進,成為清初著名畫家之一,他作畫風格獨特,深受人民的喜愛。他愛才若渴,把自己的書畫及藏畫經常展覽,讓四方有名的畫家或愛好者來觀摩,請他們 ......
-
5
暗度陳倉
- 【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以后怎樣割據國土。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分配領地,心里卻已開始盤算,將來怎樣一個個地消滅他們。 ......
-
6
暗渡陳倉
- 【典故】楚漢相爭時,項羽憑借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后,燒毀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松了對劉邦的警惕。后來,劉邦拜韓信為大 ......
-
7
哀鴻遍野
- 【典故】《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于飛,哀嗚嗷嗷。” ......
-
8
哀毀骨立
- 【典故】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與和嶠兩人同時喪父母,和嶠按照風俗習慣,守孝三年,神氣絲毫沒有損傷。而王戎則不同,他在父母的靈前搭了一個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靈,十分傷心,而且吃的很少,整個身體變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經很長時間調養才恢復。 ......
-
9
愛鶴失眾
- 【典故】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后,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典故】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 ......
-
10
安居樂業
- 【典故】安居樂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這個成語來源于《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 ......
-
11
暗箭傷人
- 【典故】春秋時,鄭國聯合魯、齊兩國共同討伐許國。在攻打許國都城時,老將穎考叔手執大旗,登上城頭。青年副將公孫子都眼看穎考叔就要立大功,心懷忌妒,對他暗放一箭,正中背心。穎考叔頓時一個跟頭栽下城來。另一副將瑕叔盈還以為他是被敵人射死的,馬上拾起大旗, ......
-
12
哀梨蒸食
- 【典故】晉朝時期,金陵哀仲家種的梨味道鮮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會變了味道。大將軍桓溫每對人不滿,便說:“你得到哀家的梨,能不能不再蒸了。”譏笑對方真愚蠢。 ......
-
13
愛莫能助
- 【典故】周宣王時期,齊國發生暴動,殺死齊厲公,焚毀都城。周宣王派仲山甫前去平息暴動,重建城池。仲山甫雖然同情人們的舉動,但殺君燒城是大逆不道。他決定快速行動,離開京城時,親友們都來送行,并作詩歌頌他的功績,如“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 ......
-
14
愛莫之助
- 【典故】周宣王時期,齊國發生暴動,殺死齊厲公,焚毀都城。周宣王派仲山甫前去平息暴動,重建城池。仲山甫雖然同情人們的舉動,但殺君燒城是大逆不道。他決定快速行動,離開京城時,親友們都來送行,并作詩頌他的功績,如“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
-
15
安如泰山
- 【典故】安如泰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像泰山一樣安穩,不可動搖。形容十分穩固。這個成語來源于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關;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 ......
-
16
安然無恙
- 【典故】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 ......
-
17
暗室不欺
- 【典故】春秋時期,衛國賢臣蘧伯玉一貫遵守朝中禮制,夜間乘車經過衛靈公的宮殿前,按照朝中禮制得下馬車步行。他從來就不因夜晚沒人看見而不遵守宮廷禮節,衛靈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經常在朝會上夸他暗室不欺。 ......
-
18
愛勢貪財
- 【典故】王熙鳳背著太太她們為守備與張家調?;榧s之爭,張家父母見賈府派人來調停,自然愛勢貪財,就把以前的婚約退掉,沒想到他的女兒是個烈女,就自縊身亡。原婚約的男方守備之子聽說金哥自縊,也投河而盡,讓張李兩家人財兩空,鳳姐坐得3000兩銀子。 ......
-
19
按圖索驥
- 【典故】春秋時,秦國的伯樂很善于鑒別馬匹。他把自己識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叫《相馬經》。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各類馬匹。他兒子熟讀這本書后,以為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到處去按圖索驥。有次他見到一只癩蛤蟆,前額剛好與《相 ......
-
20
愛屋及烏
-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統治,積極練兵備戰,準備東進,可惜他沒有實現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兒子姬發繼位稱王,世稱周武王。周武王在軍師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輔佐下,聯合諸侯 ......